美國金融風暴波及全球市場,而台灣零售市場更面臨消費緊縮的嚴峻考驗,為活絡國內市場及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承諾,政府有意開放陸資來台發展零售服務業,多數業者雖然正面看待,但也不免有所怨言,因為現在市場不缺經營者,而是缺客人。
因加入WTO服務業承諾,政府正考量批發、零售及配銷服務業開放陸資來台,多數國內業者對陸資來台並未有明顯異議,只是站在經營的角度,將陸資等同外資看待,應較能有一致的公平標準。
前陣子政府大喊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,至今卻不見明顯績效,而國內消費市場也因物價高漲,消費者信心不足,景氣表現不佳,零售業者不免感嘆,國內零售市場早已蓬勃發展,新的經營者不斷出現,即使陸資來台,也必須面臨市場競爭;只不過,新的店一家家的開,若沒有足夠的客人上門,在商言商,實在難以吸引投資者進入。
其實台灣零售市場相當自由化,民國73年國內已開放外資來台,國內外品牌競爭已是常態。生活工場總經理許宏榮提到,開放服務業是最後一道防線,等於讓人家直接進入房間。國內業者早已習慣競爭環境,也能平常心看待陸資來台,只是外來業者要做到local touch並不容易,要懂life style也要一段時間。
這幾年來國內零售市場已有一些陸資的影子,多數陸資以第三國名義的資金來台投資,少數陸資餐飲品牌在台灣規模不大,部分甚至因口味及經營模式等問題水土不服,品牌也撤出市場。
外資在台表現不一,有的品牌已撤離,也有不少外資在台經營表現良好。例如家樂福因在地化的策略成功,一直持續開店,開店也考量長遠的陸客來台觀光效應,該公司鄰近中正紀念堂的桂林店,就販售一些伴手禮商品,以方便大陸觀光客;而在中部也將開設一家比微風廣場大兩倍的商場,看好未來陸客上門的商機。
不管是任何外商來台,都有助刺激台灣企業提高經營競爭力,而國內知名連鎖加盟業者多擁有專業經營團隊及相關專業技術,面對外來競爭者,已有準備好的優勢條件;倒是中小型業者,仍面臨技術升級及健全企業體質等問題,有待進一步檢視競爭力水準。
成功經營企業都必須擁有資金、技術及人才等條件,如果陸資來台能加速兩岸合作交流,產生市場正面效益,業界多樂觀以對。只是台灣零售市場的餅並未做大,整體消費力問題仍待解決,因此陸資或外資持續進入,是否會造成市場重分配,值得深入觀察。
引用自http://udn.com/NEWS/LIFE/LIF6/4542774.s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